生態紀錄片導演劉思沂 上山為自己的人生拓荒
作者:瞿欣怡 攝影:李芸霈
本文出自:2006年8月號
文章類別:人物
想和本篇作者說說話
30@cwgv.com.tw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當17歲的劉思沂為了躲避山下的現實紛擾而逃進山裡時,應該沒想到十幾年後,他會成台灣第一支生態影片的導演。「逐鹿蹤源」記錄了台灣水鹿的生活,引發媒體一連串的報導,媒體記者們告訴他︰「大家對現實厭煩了,山與水鹿才是人們現在想看的。」
然而,在超過八百位觀眾的發表會上,劉思沂沒有暈了頭,當媒體喧騰終於安靜後,他卻說:「我覺得怪怪的。我知道影片受到注目是種成功,但我真的拍得夠好了嗎?」
發表會前,他在荒野協會簽書準備回贈給當初捐款的人們,荒野協會為拍攝影片募集了150萬元,絕大部分是小額贊助,每個人捐助6000元。開始簽書時,劉思沂還嚷著手痠,可是簽到後來,他卻笑不出來了,每一筆小額捐款都是支持者的心意,大家透過捐贈一起來完成影片。於是在發表會上他說︰「這支影片讓我們在一起,讓我們不孤單」。
向山裡走,找回自己
這對劉思沂是個轉變。以往,他放任慣了,從高中起就不斷上山,原本,他只是想逃,逃開現實生活裡所有的不耐。這是他在斷尾求生,他說︰「我是個很猶豫的人,也常常失眠,每當這個時候,我就自斷後路。」所以當他第一次考大學知道自己考砸了,連志願卡也沒有填就跑去爬山。當完兵,好不容易考上大學,卻因為選念理工科,讓天生缺乏數理基因的他痛苦不已,怎麼樣都念不好,期末考時乾脆兩科不去考,結果慘遭「二一」。然後呢?他就上山啦。
爬山,讓他交到朋友,搭便車認識了十大傑出農民,山裡的工寮隨時歡迎他,多個人吃住,還樂得有人陪。登山隊伍下山時,剩餘的食物懶得揹,他也高興地接收,二十個人的隊伍一人丟一公斤,他就有二十公斤吃不完的食物,一個月都花不到錢。
爬山,也解決了他身體的疼痛與心裡的陰影。自小體弱的他,有很嚴重的關節炎,在20歲他開始爬山時,發作得最劇烈,每回發作手指都腫得像香腸,走路時膝蓋因為摩擦發熱不感覺疼痛,但一停下來坐著膝蓋冷了,他就走不動了。可是他的脾氣很硬,他說:「我那時候算半個殘廢,但我很偏執,我要的,就非要到不可!」成績老是比不過姊姊們的陰影,在征服高山後,漸漸消失,他甚至還救了好幾個差點死於山難的人。在平地被磨損的自信,逐漸從山裡找回來。
硬爬上山後,他就自由了,但也不得不更真實地面對自己。他沒事就讀書,從書裡找答案,一本《莊子》,他看了半年,沒事就翻到同一頁不停思考。他也開始拍照,不是為了替山留下記錄,而是為了給自己找個理由。他說︰「大自然本身就有意義,但透過拍照,我開始思索山是什麼?我是什麼?我在做什麼?」拍山拍了十年,他終於再度「看山是山」。
一個轉念,回到社會
接著他開始拍動物,希望透過與動物的互動,找到另一個可能。水鹿拍了幾年後,他又感到不滿足,想用影片更具體地留下水鹿的記錄,這一個轉念,讓他回到現實社會。拍紀錄片不比拍照,花費以數十倍飆漲,他得找到出錢出力的單位,於是找了林務局與荒野協會共同贊助。當兩邊都欣然允諾支持他的計畫後,繁瑣的事情也跟著來。剛開始的半年,劉思沂對一切都很反彈,身為紀錄片導演,他要做太多行政上的工作,有時候好不容易上山拍片,卻又惦記著山下的工作不知進度如何,根本無法待在山裡。
而山上諸多狀況也讓人疲倦。譬如器材的處理,攝影器材光是揹上二千七百公尺高的山上,就是一筆驚人的花費,揹一公斤的價格是300元,一台發電機十三公斤,揹上山就得花上近4000元,結果好不容易搞上山後竟然壞了,而沒有發電機充電的四個電瓶,第二年也全壞了,這一來一往都是費用,進度也嚴重受損。
搭檔林軍佐在他無法上山時,一個人堅守崗位,但日子久了也真難熬,每天只能看著水鹿吃草,下雨天更慘,只能窩在帳棚裡,有回連下二十天的雨,林軍佐一等天晴二話不說,馬上拔營下山。山下的劉思沂在電話那頭大喊︰「好不容易天晴耶!你留下來繼續拍!」林軍佐卻大叫︰「我要回家!」
嘗試成功,做更多夢
半年後,劉思沂漸漸調適心情,他明白自己肩上背負著許多責任。身為台灣第一支生態影片的拍攝者,他無路可退,成功了,接下來的人便可以循此模式,留下更多生態影片。他不能逃跑。他說︰「在什麼位子,就做什麼事,這是我自己的選擇。這個拍攝機會是大家夢寐以求的,我很努力得到,也該很負責任地完成。
結果劉思沂不只完成第一支影片,在開拍之初,他就已規畫好第二支影片「水鹿的一生」。人們質疑他︰「已經有水鹿的影片了,何必再拍第二支?」他反問︰「非洲獵豹可以拍上百支影片,水鹿拍兩支又怎麼足夠?」
然而,不管外界對現在的他有多少讚美,劉思沂內心失落的一角還空著,等著其他的夢想來填補。他想帶著影片到部落宣傳「野生動物的經營管理」;想買昂貴的夜視鏡,好在下次拍攝時,捕捉到更好的畫面。而他自己的人生規畫呢?他在宜蘭買了塊地,終於可以蓋夢想中的家。那個當年不顧一切上山的劉思沂徹底改變了?
「管他的!反正我最近會拋下雜事上山一趟,太久太久沒有上山啦!」採訪結束前,劉思沂淡淡地說︰「媒體說我跑到山上很勇敢,依我看,回到社會開始承擔才是勇敢。」一念之間,劉思沂走入山的懷抱,也走進人的世界。
劉思沂
1968年生
17歲開始登山,23歲立志成為山岳攝影家,30歲拍攝水鹿,
38歲發表台灣第一部生態影片「逐鹿蹤源」。
作者:瞿欣怡 攝影:李芸霈
本文出自:2006年8月號
文章類別:人物
想和本篇作者說說話
30@cwgv.com.tw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當17歲的劉思沂為了躲避山下的現實紛擾而逃進山裡時,應該沒想到十幾年後,他會成台灣第一支生態影片的導演。「逐鹿蹤源」記錄了台灣水鹿的生活,引發媒體一連串的報導,媒體記者們告訴他︰「大家對現實厭煩了,山與水鹿才是人們現在想看的。」
然而,在超過八百位觀眾的發表會上,劉思沂沒有暈了頭,當媒體喧騰終於安靜後,他卻說:「我覺得怪怪的。我知道影片受到注目是種成功,但我真的拍得夠好了嗎?」
發表會前,他在荒野協會簽書準備回贈給當初捐款的人們,荒野協會為拍攝影片募集了150萬元,絕大部分是小額贊助,每個人捐助6000元。開始簽書時,劉思沂還嚷著手痠,可是簽到後來,他卻笑不出來了,每一筆小額捐款都是支持者的心意,大家透過捐贈一起來完成影片。於是在發表會上他說︰「這支影片讓我們在一起,讓我們不孤單」。
向山裡走,找回自己
這對劉思沂是個轉變。以往,他放任慣了,從高中起就不斷上山,原本,他只是想逃,逃開現實生活裡所有的不耐。這是他在斷尾求生,他說︰「我是個很猶豫的人,也常常失眠,每當這個時候,我就自斷後路。」所以當他第一次考大學知道自己考砸了,連志願卡也沒有填就跑去爬山。當完兵,好不容易考上大學,卻因為選念理工科,讓天生缺乏數理基因的他痛苦不已,怎麼樣都念不好,期末考時乾脆兩科不去考,結果慘遭「二一」。然後呢?他就上山啦。
爬山,讓他交到朋友,搭便車認識了十大傑出農民,山裡的工寮隨時歡迎他,多個人吃住,還樂得有人陪。登山隊伍下山時,剩餘的食物懶得揹,他也高興地接收,二十個人的隊伍一人丟一公斤,他就有二十公斤吃不完的食物,一個月都花不到錢。
爬山,也解決了他身體的疼痛與心裡的陰影。自小體弱的他,有很嚴重的關節炎,在20歲他開始爬山時,發作得最劇烈,每回發作手指都腫得像香腸,走路時膝蓋因為摩擦發熱不感覺疼痛,但一停下來坐著膝蓋冷了,他就走不動了。可是他的脾氣很硬,他說:「我那時候算半個殘廢,但我很偏執,我要的,就非要到不可!」成績老是比不過姊姊們的陰影,在征服高山後,漸漸消失,他甚至還救了好幾個差點死於山難的人。在平地被磨損的自信,逐漸從山裡找回來。
硬爬上山後,他就自由了,但也不得不更真實地面對自己。他沒事就讀書,從書裡找答案,一本《莊子》,他看了半年,沒事就翻到同一頁不停思考。他也開始拍照,不是為了替山留下記錄,而是為了給自己找個理由。他說︰「大自然本身就有意義,但透過拍照,我開始思索山是什麼?我是什麼?我在做什麼?」拍山拍了十年,他終於再度「看山是山」。
一個轉念,回到社會
接著他開始拍動物,希望透過與動物的互動,找到另一個可能。水鹿拍了幾年後,他又感到不滿足,想用影片更具體地留下水鹿的記錄,這一個轉念,讓他回到現實社會。拍紀錄片不比拍照,花費以數十倍飆漲,他得找到出錢出力的單位,於是找了林務局與荒野協會共同贊助。當兩邊都欣然允諾支持他的計畫後,繁瑣的事情也跟著來。剛開始的半年,劉思沂對一切都很反彈,身為紀錄片導演,他要做太多行政上的工作,有時候好不容易上山拍片,卻又惦記著山下的工作不知進度如何,根本無法待在山裡。
而山上諸多狀況也讓人疲倦。譬如器材的處理,攝影器材光是揹上二千七百公尺高的山上,就是一筆驚人的花費,揹一公斤的價格是300元,一台發電機十三公斤,揹上山就得花上近4000元,結果好不容易搞上山後竟然壞了,而沒有發電機充電的四個電瓶,第二年也全壞了,這一來一往都是費用,進度也嚴重受損。
搭檔林軍佐在他無法上山時,一個人堅守崗位,但日子久了也真難熬,每天只能看著水鹿吃草,下雨天更慘,只能窩在帳棚裡,有回連下二十天的雨,林軍佐一等天晴二話不說,馬上拔營下山。山下的劉思沂在電話那頭大喊︰「好不容易天晴耶!你留下來繼續拍!」林軍佐卻大叫︰「我要回家!」
嘗試成功,做更多夢
半年後,劉思沂漸漸調適心情,他明白自己肩上背負著許多責任。身為台灣第一支生態影片的拍攝者,他無路可退,成功了,接下來的人便可以循此模式,留下更多生態影片。他不能逃跑。他說︰「在什麼位子,就做什麼事,這是我自己的選擇。這個拍攝機會是大家夢寐以求的,我很努力得到,也該很負責任地完成。
結果劉思沂不只完成第一支影片,在開拍之初,他就已規畫好第二支影片「水鹿的一生」。人們質疑他︰「已經有水鹿的影片了,何必再拍第二支?」他反問︰「非洲獵豹可以拍上百支影片,水鹿拍兩支又怎麼足夠?」
然而,不管外界對現在的他有多少讚美,劉思沂內心失落的一角還空著,等著其他的夢想來填補。他想帶著影片到部落宣傳「野生動物的經營管理」;想買昂貴的夜視鏡,好在下次拍攝時,捕捉到更好的畫面。而他自己的人生規畫呢?他在宜蘭買了塊地,終於可以蓋夢想中的家。那個當年不顧一切上山的劉思沂徹底改變了?
「管他的!反正我最近會拋下雜事上山一趟,太久太久沒有上山啦!」採訪結束前,劉思沂淡淡地說︰「媒體說我跑到山上很勇敢,依我看,回到社會開始承擔才是勇敢。」一念之間,劉思沂走入山的懷抱,也走進人的世界。
劉思沂
1968年生
17歲開始登山,23歲立志成為山岳攝影家,30歲拍攝水鹿,
38歲發表台灣第一部生態影片「逐鹿蹤源」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